编者按:
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。多年来,在山东济南的城市发展中,许多城中村、棚户区已不见踪影,许多老住户也已离开。与此同时,每年又有很多“新济南人”在城中村落脚,他们为了梦想打拼,渐渐融入这座城市。
有人来了,有人离开,人来人往间,留下不少故事和回忆,这里的生活也依然在继续。即日起,海报新闻特别推出《城中村人物志》系列报道,讲述济南城中村里的人物故事。
【资料图】
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记者 毕胜 郭由 济南报道
一个坏消息。
7月28日下午5点左右,楼下的车行被淹了。张小妮赶到的时候,积水深约20厘米,没过小腿肚。电闸跳了,屋内的桌椅、冰箱、电动车和电池泡在污水里,水桶漂浮在水面,一片狼藉。
好在,对张小妮来说,这不算什么大场面。“用笤帚把水扫出去,再拖干净,等天晴了,泡过水的电池好好晒一晒。跟刚来济南的时候比起来,其实好得多了。”
张小妮,出生于1990年,山东德州人,自2015年起就跟随丈夫在济南打拼。宋刘村、后龙窝、泺口村等等,这些年,两人的足迹遍及济南各个区的城中村。最终,他们来到黄台魏家庄,在这里租下一间屋子,开了一家车行,过着平淡的日子。“虽然城中村的环境不是太好,但真的给了我们外来人一个家。”张小妮说。
租下一间便宜仓库,工作在此,起居也在此
魏家庄,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东北部,小清河以北,东临历城区洪家楼镇,西接北园镇柳云村,南隔小清河与杨庄村相邻,北与天桥区大桥镇相连。而张小妮夫妇搬到这里,已两年有余。
前不久,因台风“杜苏芮”带来的降雨,屋里积水的场景让张小妮又回想起刚来济南的那些日子。“2015年,我和丈夫从老家来到泺口村,租下一间大仓库,算是有了落脚的地方。”为了省钱,两人把这间仓库隔断,一大部分用于开店,一小部分则布置成卧室,满足生活起居。
张小妮的丈夫有一门修车的手艺,把仓库改造成车行开张后,丈夫自己顾不过来,于是让张小妮帮忙打打下手。“修理电路,出去收购二手电动车都是他负责。我会的不多,平常就洗洗电动车,做做零售之类,生意好的话,每月能赚一万多元。”
这间大仓库,看似完美符合张小妮两口子的标准:面积合适,因此工作和生活都不耽误;租金便宜,一年的房租一共两万六千元;交通便利,人流量说得过去。“谁能想到,这里一到下雨天就漏雨积水呢!”张小妮记得很清楚,雨水会从泡沫板房的缝隙中渗到屋内,家具和床铺是“重灾区”。“因为隔开当卧室的地方地势比较低,所以水也深。每次整理的时候都想赶快搬走,但已经交了两年房租了,也没办法。”
精打细算,决心留在济南
说到底,夫妻俩还是心疼钱,想多攒点儿。“我们俩出来打拼,家里还有两个孩子,大儿子今年10岁,小女儿6岁,平常是爷爷奶奶照顾,我们每月寄钱回去。”
这些年,张小妮总是在精打细算过日子,每笔开销都算得清清楚楚,就拿目前的生活来说。“每个月,在魏家庄租的房子300多元,平均每人每天差不多是5元,车行房租加上水电费一共2000元,吃饭加上日用品一共3000元,两份保险3000元……”算来算去,张小妮总觉得,每个月不负债已是不错。“平常几乎不出去吃饭,炒点青菜就着馒头,10元之内能解决一顿晚饭。”
出租屋没有厨房,张小妮就在走廊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灶台。“桌子是捡来的,收拾干净就能用了。”出租屋也没有卫生间,“得跟住在这里的租户共用,20多人,1个厕所”。出租屋内更没有暖气,“只能靠一张电热毯取暖”。
即便如此,张小妮还是想要留在济南。“机会更多,其实有段时间我回了老家,想着摆个摊。但是小地方,人也少,确实没什么生意。”她说,还好济南有这样生活成本不高的地方,能让自己有一个落脚之地。“我的邻居们基本都是外来打工的,这周边有几个小超市,方便买菜,小饭店也很多,价格不贵。”
期待给孩子更好的教育,更多的陪伴
如果说,两个人还能凑合凑合,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。那么,跟孩子一起住,就显得有些局促。“前几天大儿子从老家来济南,他说妈,这地方就顶我们家一个小房间。”张小妮左思右想,还是觉得,应该把孩子接到济南上学。“在老家,他们班就剩下8个学生了,而且爷爷奶奶也没办法辅导他的功课。”
出租屋附近,倒是有一所黄台小学。问题是,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,能去吗?“因为我们没有交社保,就挺担心的。后来上网搜了很多信息,也给教育部门打电话,了解到是可以的,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就行。”目前最终的入学结果还没有出来,张小妮也还在焦急等待。
城市的的夜晚不如农村安静,汽车的鸣笛声一直持续到很晚。张小妮总会在深夜回想起小时候,日子很穷很苦,幸运的是,父母没让自己成为“留守儿童”,给足了陪伴。她说,“我们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攒钱,在济南买下合适的房子,把孩子们接过来,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人物为化名)
关键词: